- 索 引 号:QZ07129-0101-2024-00005
- 备注/文号:南简报024号
- 发布机构:南安市统计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3-05
2023年南安市经济运行分析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全面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深入开展“项目奋战年”活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细化落实一揽子政策举措,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经济恢复基础加固、积极因素不断增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6.75亿元,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6%、6.3%和6.3%,三次产业结构为:2.0:57.6:40.4,三产比例提高0.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受疫情转段初期外部需求减弱、行业复苏不及预期、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等影响,GDP探底下降1.2%;二季度生产需求快速恢复,多数指标明显加快向好,上半年GDP增幅强力提升7.7个百分点,增长6.5%;下半年随着稳经济政策持续显现,1-9月累计增长6.1%;进入四季度后,保持回稳加固态势。
一、态势稳:经济运行恢复向好
(一)生产供给稳定恢复固根本
1. 农业生产形势平稳,主要产品稳步支撑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0.35亿元,增长3.9%。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播种面积38.38万亩、总产量15.16万吨,均居泉州市首位。从行业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增长3.1%、6.1%、3.0%、13.6%。从主要农产品看,蔬菜产量15.17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3.02万吨,增长11.8%;茶叶产量0.15万吨,增长9.9%;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57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1.98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0.15万吨,增长2.5%。年末生猪存栏28.63万头,增长2.2%。
2. 工业生产先抑后扬,逐月加快逐季稳固
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居泉州第2位,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提高17.8、1.0、0.5个百分点,7月起呈逐月上升趋势,创年内新高。行业增长面持续扩大,32个在统工业大类,22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8.8%,较三季度扩大6.3个百分点,其中两位数增幅达到9个。石材陶瓷根基稳固,五大主导行业“三升两降”,石材陶瓷业增长9.9%,占全市规上工业41.1%;日用轻工业增长4.4%,占全市规上工业26.6%;机械装备业增长0.1%,占全市规上工业19.4%。出口交货值温和上升,实现产销率96.9%,较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去库存压力有所减轻。出口交货值下降1.4%,较三季度收窄4.4个百分点,出口形势有所改善。
3. 建筑业稳中有升,建筑工程贡献突出
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68.10亿元,增长10.5%。省内订单支撑有力,省内完成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70.3%,增长15.5%,拉动增长10.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9.2%。建筑工程引领增长,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4.8%,增长12.0%,拉动增长1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06.7%。房屋建筑成为主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4.2%,增长11.7%,拉动增长7.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0.7%。民营企业地位稳固,全市民营建筑业企业167家,产值占全市的99.3%,增长10.7%。
4. 服务业提质增效,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
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89.31亿元,增长6.3%,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贡献最大,实现增加值239.55亿元,增长7.9%,占服务业比重为34.8%,贡献率达20.8%。接触性聚集性增势较好,旅游业复苏带动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等领域加快恢复,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3.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9.0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60.5%,增长39.4%,拉动增长22.9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18.2%,增长65.3%,拉动增长7.2个百分点。
(二)消费投资协同发力显韧性
1.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网络零售表现亮丽
全市社会销售总额增长12.4%,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限上销售总额增长16.3%。市场规模稳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01亿元,增长6.3%,居泉州第3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6.06亿元,增长8.5%。基本生活类较快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分别增长25.1%、21.4%。升级类商品热度不减,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类商品分别增长27.7%、20.3%,新能源汽车增长97.3%,高于汽车类94.6个百分点。线上市场渗透持续提升,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49.1%,占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7%,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2. 投资规模稳健发展,国有投资有效兜底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其中,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3%,占全市比重达80.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9个百分点,带动作用显著。第三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0.4%、8.4%和12.6%,贡献率分别为7.4%、30.7%、61.9%,第三产业投资贡献率较1-9月提高3.3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4.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1.0%。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6.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24.9%。重大项目支撑显著,计划总投资5000万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43.1%,占全市比重61.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80.8%。国有投资发力稳增长,国有投资同比增长72.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0%,拉动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个百分点,对冲民间投资的下滑和低迷,稳住整体投资规模。
(三)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增福祉
1.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金融供给支撑有力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5.63亿元,增长15.4%,居泉州第4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1亿元,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17亿元,增长9.4%,财政收支实现同步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8.71亿元,增长9.5%,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1357.82亿元,增长8.6%,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
2.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795元,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77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53元,增长7.8%。城乡收入比为1.89,同比下降0.0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活力足: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头部企业强支撑
2023年,亿元工业企业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累计产值超亿元规上工业企业464家,超5亿元117家,超10亿元43家。亿元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87.5%,增长9.6%,拉动增长8.0个百分点。其中,超5亿元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52.4%,增长10.2%,拉动增长5.1个百分点。限上销售额前30名企业增长13.1%,拉动销售额增长6.6个百分点;限上零售额前30名企业增长8.8%,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4.1个百分点。
(二)先行指标添动力
2023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0%,较三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8.9%,较11月提高6.5个百分点,彰显我市工业经济韧性和活力。制造业开票额增长7.9%,建筑业开票额增长20.5%,金融业开票额增长24.7%。
(三)升规纳统攒后劲
我市加大升规纳统企业培育力度,有效支撑经济增长。全年新增“四上”企业493家,工业215家,批零住餐业251家,重点服务业27家。新入库企业发挥增速优势,新增纳统规上工业企业增长21.1%,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2.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2.4%。新增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业企业拉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7.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2个百分点。
三、隐忧存:下行风险持续存在
(一)从宏观层面,重点领域面临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加剧。近年来,政治、安全等非市场因素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重要驱动力,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加征关税等,严重影响我市出口外向型企业订单和正常运营。工业企业四季度景气调查显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企业占比为31.4%,较上季度提高3.0个百分点,65.6%的企业订单下滑、产能闲置,59.0%的企业订单利润率下降,39.3%的企业新市场开拓难度大、竞争加剧,14.8%的企业汇兑损失。
工业创新转型驱动不足。R&D经费投入增长21.8%(错年值),低于泉州3.4个百分点。受技改成本增加,自有资金紧张以及市场预期收缩影响,企业创新领域投资不足,转型升级滞后,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3.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4.6%。
建筑业省外市场拓展受阻。建筑业企业外向度为29.7%,较上年同期下降9.2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开放度不足,导致规模缩减、核心竞争能力减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受大环境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收缩,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0.2%,较1-9月扩大19.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41.3%。商品房销售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2.2%,已连续9个月呈下降趋势,下拉全市投资10.4个百分点,先行指标低位运行,将继续拖累全市投资增长。
制造业景气指数延续回落。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低于临界点,制造业市场需求疲软,整体景气水平回落。受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不利于企业效益改善,企业经营压力尚存。
(二)从中观层面,部分行业仍显疲态
水暖厨卫业生产疲软。2023年,水暖厨卫业同比下降10.2%,拉动规上工业下降0.7个百分点。水暖厨卫业前期产能快速扩张,库存积压较多,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风险凸显,自2019年以来,产值逐年下降。
新增入库项目接续乏力。1-12月,全市新入库项目361个,同比下降15.1%,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25.6%。其中亿元新开工项目47个,同比下降32.9%,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1.5%。项目接续明显不足,将对后续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带来隐忧。
行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建筑业方面,过度依赖一级资质建筑、总承包企业,贡献率分别达到:106.4%、123.7%,易受局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影响造成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波动,存在发展隐患。批发零售业方面,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占限上批发业销售额比重达56.6%,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占限上零售业销售额比重达56.4%,其他商品较为分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行业抗风险能力不高。
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网络零售迅速发展改变传统零售业的销售模式,成为消费市场重要销售渠道,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消费习惯加速转变,传统零售业面临较大考验。
燃油车市场较为低迷。汽车类销售增长2.7%,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97.3%,新车下降0.3%。汽车类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6.5%,销售低迷对消费增长产生较大拖累。新能源汽车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增长较快,其他汽油类汽车销售基本没有拉升力。
(三)从微观层面,企业经营承压明显
国内外市场低迷、欧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生产订单萎缩、低价竞争,企业利润下滑,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企业经营成本抬高。受原材料、能源、劳工等因素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85.05元,仍处于较高水平;“两金”占用38.6,较上期高1.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四季度景气调查显示,本季度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比上季度提高的占14.9%,基本持平的占73.2%,下降的仅占3.1%;主要成本压力占比最高的是用工成本69.6%,依次是原材料成本68.0%、能耗成本19.1%、物流成本17.0%、税费成本14.9%、环保成本8.8%、融资成本2.6%。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停产关闭,12月末规上工业企业停产82家,停产面5.9%,拉低规上工业1.1个百分点。
企业信心仍待提振。房地产企业景气度调查显示,本季度经营状况评估不佳,“乐观”占比仅为26.7%,更多持观望及不乐观态度;预期类指标评估更为慎重,对下季度本企业经营状况、本行业运行状况、国内经济宏观形势的合理预期为“一般”的企业占比仅为58.7%。房地产企业实际到位资金趋紧,下降20.2%,到位资金超86%依赖企业自筹资金和销售回款,资金链抗风险压力大。商品房销售不景气打压房企投资的信心,投资降幅高于销售面积降幅,不利于后续市场回暖。
人才发展动力不足。受制造行业特点影响,高端人才较难留住,技工人才流动率偏高,影响企业生产整体稳定性。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工业企业就业意愿普遍不强,叠加生活环境、成长空间等条件限制,生产一线员工老龄化尤为明显,未来用工形势愈加严峻。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6.1%,工程技术人员下降30.3%,企业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低资质企业,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中低层次人才成长慢、长不大,人才梯队的挖掘与开发程度不足,限制企业长远发展。
四、多措举:稳中有为进中突破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市历经三十年积累沉淀再出发、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重要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解决发展短板,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提升存量做大增量,发挥二产引领作用
工业方面:一是狠抓存量提优,瞄准五大产业集群,梳理产业链图谱,加快培育进程达成规模引领。加强重点企业走访,跟进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科学预判发展趋势,确保重点企业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加快改造升级,引导企业积累技术优势,降本增效,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跨越式提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招引优质商家,加快补链扩链强链,重点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企业入驻,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促进增量扩面,持续做好新增企业挖掘工作,筛选“准四上”企业,着力跟踪培育新增长点企业,推动尽快达产达效,充分发挥增量企业支撑拉动作用。
建筑业方面:一是强化企业培育,积极推进企业参与省、泉州市建筑工程,厚植省内生存土壤;重大建筑工程项目招标优先考虑本土信誉好、质量高、实力强的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省外市场,鼓励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扩大省外市场份额,加大本土建筑企业推介,与实力雄厚的外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借船出海”。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头部示范作用,带动上下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精化发展,在细分市场中寻找空间,高效率分包工程建筑业任务。
(二)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发挥消费基础作用
一是紧盯有利时机,推动市场消费。把握节假日等消费回补重要机遇,开展基本生活类促消费活动。持续开展“五月花”“福见南安·享成功”系列活动,组织购车补贴,适时发放消费券,合理设置消费种类和额度,打好政府补贴、商家让利、金融优惠“组合拳”,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二是提振大宗商品,培育新型商品。稳定传统大宗商品消费,推动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提高大宗商品消费能力。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鼓励行业恢复性发展,稳定下游消费市场,推动大家电、建材、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培育新支柱性消费品,提高节能家电、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材等绿色消费品市场供应能力,充分发挥新型商品带动作用。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激发消费潜能。引导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不断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产业扶持力度,关注与民生基础消费密切相关的企业,最大限度发挥“乘数效应”撬动消费,持续激发消费内生动力有效释放。
(三)提高效益优化结构,发挥投资支撑作用
城镇项目投资方面: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推动精准招商和项目攻坚,促进招商引资落地转化;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生成重大项目;发行专项债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增强投资发展动能,全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二是加快项目开工入统,紧盯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开工项目及时入库、合规纳统。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实施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鼓励支持民营上市主体在重大项目投资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防范企业外迁风险,稳定预期,引导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增长。
房地产投资方面:一是供给两侧发力,降低去化压力。适时调整土地供应节奏,统筹资源供给与市场消费结构平衡,盘活存量商品房,缓解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问题,促进土地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良性互动。完善项目周边交通、车位等配套基础设施,解决项目开发运营后顾之忧,提升房地产销售力度。二是缓解资金压力,提振房企信心。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金融方面给予房地产业必要合理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债券、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作为补充,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降低开发成本和投资风险,保障资金流稳定。三是引导房企转型,跨界融合发展。鼓励房地产企业提升建筑户型设计和质量水平,打造绿色宜居智能建筑,以建筑品质占领市场。支持引导房地产企业根据市场调整开发产品结构,构建房地产与服务、文旅、金融、智能信息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四)提档升级落地见效,发挥政策赋能作用
聚焦企业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痛点难点问题,细化工作举措,研究完善新发展阶段与我市相匹配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做好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抓好政策落地见效、精准直达,通过加大对企业专题培训、座谈、信息推送力度,送政策进基层、进企业、进园区,提高企业政策知晓率,确保企业吃透政策,增强政策获得感,助力企业纾难解困。
指标解释:
[1]地区生产总值(GDP):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括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5]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建筑面积)。
(南安市统计局 林君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