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7104-0101-2020-00068
    • 备注/文号:南教综〔2020〕36号
    • 发布机构:南安市教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0-05-14
    南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南安市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指导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0-05-19 22:23

    各中学、中心小学、市直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省、泉州市及我市教育大会精神,我局组织制定了《南安市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南安市教育局        

      2020年5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安市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和我市《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委发〔2017〕16号)等文件精神,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就我市新时代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下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政治标准,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能力素质,优化培养培训机制,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面向未来,立足发展,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成长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基本畅通,教师个性化发展得到广泛支持,教师师德素养和育人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的教科研训发展体系完善,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在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和教育家型教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政治标准,教育引导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 

      2.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完善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开展学习新思想、学习职业行为准则、“最美教师”寻访和师德事迹宣讲等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严格遵循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签订师德承诺书,强化师德考评, 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 

      (二)立足师能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严格新教师见习期规范化培训。坚持教师专业标准,聚焦我市新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需要,以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为核心,以提高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坚持常规培训与技能考评相结合,坚持分类培训与阶梯培养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批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专业化优秀青年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4.健全新教师职后三年培养机制。制订《南安市新教师职后三年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立足全员岗位练兵,依托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比武、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师德师能。加强新教师的培训管理,深入开展“青蓝结对”活动,为新教师配备导师。探索创建基于校本的新教师成长研训基地,力求通过三年的培养,使新教师达到:一年站稳讲台,成为合格型教师;二年独当一面,成为胜任型教师;三年形成风格,成为骨干型教师 

      5.完善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实施教师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育智、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准确分析研判相关学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确保到2022年前完成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全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动、整体提升”研修共同体。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 

      (三)健全培养机制,打造名优教师队伍 

      6.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健全“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名家”的梯级名师培养体系,优化选拔、培训和管理机制,强化对名师的动态管理考核,有效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和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对校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拓宽校长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形成一批在教育教学科研及办学治校等方面发挥领军作用的名校长队伍。 

      7.建设名师工作室。制定、完善《南安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意见》,鼓励、支持教学名师(名校长)申报成立以个人冠名的工作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开展教育科研等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全力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成长与成才提供平台和资源,构建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互学互鉴、交流共享,示范引领教师、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8.建立名师示范引领机制。完善名师示范引领机制,创新送教、送研、送指导制度。各级各类名优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主动承担支教、带教工作和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委派(委托)的任务,踊跃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课教学任务,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学科名师。市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健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跟踪考核机制,为他们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一人引领,带动一批成长,不断做大做强专业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南安名师队伍。 

      (四)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乡村教师成长 

      9.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5年内将全市乡村校长、教师轮训一遍。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实施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运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化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难题。适应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着力培育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培养激励机制,每年选拔优秀农村教师,分批纳入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和名师工作室研修成员。关注薄弱学校的名优教师比例,合理分配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名额,各中学、中心小学(市直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科教学带头人,形成学校教学骨干队伍。扩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使每所基层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借助学校联盟、对口协议帮扶等项目,通过走教、送教、跟岗学习和校际交流等方式,引导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学校支教(挂职),发挥辐射作用,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构建研修共同体,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 

      11.建设高水平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市教师进修学校“全国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落实职责任务,完善设备设施建设,将市教师进修学校建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员队伍。建立教研员定期到基层学校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原则上要到基层学校从事1学年以上教学工作。加强培训,提升教研员履职能力,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专业培训。教研员要选择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12.完善“三二制”复合型研修网络。建立以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市级研修单位,中学教研片、中心小学(市直小学)为二级研修单位,各中学、小学以校为单位作为三级单位的三级教师研修网络和市教育学会及学会所属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两级学术团体教师研修网络。以市级活动为龙头,定专题开展全市性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片区活动跟进开展,发挥辐射推广作用;校级活动围绕专题、主题扎实开展,形成“三级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研修机制。完善市教育学会及学会所属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机构设置,发挥职能作用 ,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沙龙、论坛、观摩、比武、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人人参与教学研究、人人参与学习进修的机会。 

      13.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制定《加强省级、泉州市级课题的跟踪指导和南安市级课题的规范管理意见》,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以省级教改示范校、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校、南安市教育教改基地校为龙头,探索、推动建立“小片区教研新模式”,发挥学校、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激发学校、教师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扩大教改成果受益面。 

      (六)实行积分管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14.全面推行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出台《南安市中小学教师成长积分认定和管理办法》,实行培训学分和教科研积分的双重积分办法,施行“教育局指导、进修学校负责、学校落实、教师自主”的培训学分管理运行机制,以积分管理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科研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电子档案,为成长积分应用提供支持。到2025年,全面建立教师成长积分管理机制。 

      (七)优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科学性 

      15.建设阶梯式培训课程体系。坚持“需求导向、评价促动、资源整合、项目运作”的工作机制,以加强培训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为抓手,以提升培训研修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加强培训管理、拓宽培训途径、优化培训内容,突出质量、深化内涵,创新教师培训内容、模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培训质量。青年教师以合格规范化培训课程为主,骨干教师以专业化培训课程为主,市学科带头人以专长化培训课程为主,市教学名师以创新型培训课程为主。     

      16.建立完善的培训培养机制。与福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等开展战略协作,发挥其高校的培训师资资源优势,邀请省内外一线名师、学科专家引入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搭台铺路,建立名师分片挂钩制度,参与师资培养,为区域名优骨干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引领区域名师的专业成长,发挥本土专家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探索建立教师培训示范校,开展教师发展校际联盟,结对帮扶薄弱学校,每年派出优秀教师支援薄弱学校,接收农村或薄弱学校教师到学校跟岗学习;薄弱学校依托示范校进行联合校本研修培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17.建立以实践为体系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三笔一话一画”、信息技术应用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加强课堂把控、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技能提升,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用,实行“学+做”“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理论引领+实践观摩”等混合式研修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推进培训信息化,提升培训管理效率 

      18.建设教师培训研修管理平台。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将人工智能、移动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构建全新的教师培训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南安市教师培训研修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培训的信息化管理。到2022年,基本完成平台建设,推出移动培训APP,构筑具有时代特征的“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实现广大教师自主线上学习。推进教师培训服务内容、方式, 形态、决策等的变革,实现平台功能全面、资源丰富、数据详实、服务健全。 

      19.构建教师培训资源库。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信息资源中心,搜集和传递先进教育发展趋势和信息,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评价与质量监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本着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建设共享的网络资源群,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加强资源建设应用研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率。采取自主建设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建设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研资源库,为教师网络研修和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到2022年,基本建立区域教师培训资源库,实现教师培训资源库管理。同时推行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计划,力争到2025年,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200门精品课程。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中小学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确保教师培训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建立教师培训工作会议制度,及时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培训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2%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要规范经费使用,确保经费使用效益,确保教师培训培养工作落实到位。    

        (三)加强督查评估。建立教师培训培养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机制。要适时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情况专项督查、指导,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按照教育工作督导的指标要求落实好教师培训培养工作任务,对工作落实、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各校要加强督促,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