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档案馆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牢记“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要求,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不断唱响主旋律,弘扬新文化,提升档案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
一、大张旗鼓,传播档案领域“好声音”。坚持“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宣传工作就推进到哪里”,不断创新宣传手段,传播档案好声音。档案宣传信息工作前三季度在全省高居榜首,成为首个举办全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的县(市、区),连续两年作为唯一单位受邀参会并作经验介绍。一是把好“四个特点”。立足信息宣传快、实、新、广的特点,坚持常态宣传经常化,动态宣传及时化、亮点宣传个性化,围绕重大节点抢信息、把握阶段报信息、突出亮点提信息,今年来先后40余篇信息宣传被省以上档案媒体刊发,数量稳居全省第一。二是练好“四项能力”。组建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全员参与的宣传工作组,营造了“人人都是宣传员”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宣传员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积蓄想得到、看得准、善于写的本领。1名干部获评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年度先进个人、1名干部获评泉州档案宣传工作年度先进个人、3名干部获评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季度先进积极分子。三是建好“四项制度”。构建了激励机制、闭环落实机制、集中会审机制、工作联动机制等一套目标清、责任明、可操作、易执行的制度机制,将信息工作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作为干部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每半月专题召开虚研讨会,推动宣传信息工作常态推进。
二、活化传承,擦亮档案文化“金招牌”。一是打造侨批文化品牌。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创新运用社会网格化模式征集特色档案,先后征集侨批档案500余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了梅山、蓬华两个侨批馆,成为侨胞返乡“打卡地”、乡村振兴“助推器”、爱国教育“体验馆”。设计推出杯子茶、书签、宣传画册、专用信笺等“侨批”主题档案文创产品,以“主演”身份参与省档案馆、省电视台《走进侨批》第二季拍摄,不断提高侨批知晓率。二是打造“迁台记忆”文化品牌。发挥祖地优势,形成独特的对台文化交流档案品牌。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对涉台家族谱进行“起底式”调查,累计征集“迁台记忆”档案资料247件。举办“迁台记忆”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挖掘、整理“迁台记忆”档案背后的故事。截至目前全馆共有闽台关系文书档案1255件、照片527件、实物30件、资料382件,为溯源考据南台历史渊源、台胞寻亲提供重要查考。
三、藏陈出新,赋予历史档案“生命力”。立足南安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馆藏档案资源,创新“三融合”模式,构建档案编研工作新格局。一是人才建设与档案编研相融合。摆脱局馆人员不足困境,整合全市热衷档案工作和本地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组建档案编研队伍。并根据各类题材需要,发挥各人专长,撰写相关文稿,联合市作家协会相继编研《情牵万里寄鸿音》《成功颂》等作品。二是地域文化与深度编研相融合。立足馆藏档案资源,深挖本邑特色区域文化,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先后编研《奋楫扬帆三十载——南安撤县建市三十年档案实录》《组织史》《成功颂》等,深度参与郑成功纪念馆、华侨革命历史历史馆、红色记忆暨南安革命史展、南益党建馆等展陈设计,从不同角度展示南安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三是内部挖掘与外部拓展相融合。深挖馆藏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料进行反复甄别遴选,找寻最符合主题、最反映主旨的档案,先后举办馆藏老照片、“走进南安”、“南安侨批中的家风”等展览展示。同时,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通过向专家学者求教、与村里老人交谈等形式,收集重要档案线索,录音录像,今年来累计征集资料、族谱247册,老照片档案1066张,实物档案125件,电子档案资料47.83GB,进一步增富馆藏档案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