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7110-0101-2025-00004
    • 备注/文号:南司〔2025〕11号
    • 发布机构:南安市司法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3-28
    南安市司法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报告
    时间:2025-03-28 16:47

      2024年,南安市司法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联合调解全面开花,服务保障作用充分彰显,安全稳定根基更加牢固,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交出新答卷、取得新成效。南安市司法局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联合调解荣获“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福建省及泉州市“优秀148品牌”。

      一、激发拼劲,做强依法治市基本盘,深化法治南安生动实践

      (一)聚焦顶层设计,优化法治建设

      全面部署、逐项实施我市2024年度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点,推动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全面开展2023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实现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领导书面述法全覆盖,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聚力推进行政决策规范化、行政复议专业化。2024年以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32件,审查市政府涉法事务70件,提出审查意见84条;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490件,受理428件,共审结356件,纠错61件。

      (二)聚焦权力运行,加强执法监管

      全面启动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由市分管领导带领市委政法委、市人大法制委、依法治市办、司法局、检察院等五部门组成的3个联合执法监督检查组,督查26个乡镇(街道)、29个市直行政执法部门,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全市覆盖,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行政执法有“尺度”更有“温度”。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4次抽查评查456个行政处罚案卷,巩固提升我市行政执法案卷制作水平和执法办案能力。强化社会监督,选聘15名第二届法治政府建设特邀监督员,设立6个企业行业协会执法监督联系点、3个物业小区执法监督联系点。开展乡镇(街道)赋权承接执法事项运行情况评估,梳理乡镇(街道)权责事项,赋权乡镇(街道)执法事项101项。

      (三)聚焦重点领域,提升治理效能

      全面推广应用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全市26个乡镇(街道)及31个市直行政执法单位入驻执法平台。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切实消除重复多头随意执法,杜绝执法扰民扰企问题。“综合查一次”第一批联合检查事项共11个部门6个场景44项,检查企业31家,减少检查74次。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开展乡镇(街道)片区联合执法,统筹设立6个联合执法片区。持续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督促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推行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和免予行政强制事项“四张清单”,28个部门推行清单事项1141项,累计减轻当事人经济负担5980多万元。推进减证便民服务,推动“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梳理我市证明事项清单,对无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为依据的坚决予以取消,全市共保留证明事项988项,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40项,办件4596件。

      二、拼出闯劲,做优联合调解大品牌,推动品牌建设纵深发展

      (一)优化机制抓长效,实现调解制度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运营”

      聚焦主动融入大局,深化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百所(司法所千会(调委会)大调解”专项行动,动员全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充分发挥排查预防作用,对矛盾纠纷隐患进行梳理,对矛盾纠纷案件及时进行调解,积极借助综治、司法所、信访、公安、社区等部门单位的力量,最大限度将难点问题化解在基层。2024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各类矛盾纠纷9533件,调处成功9523件。聚焦推动成果转化,用好“三金联调”机制,即刑事案件赔偿联合调解保证金、民事纠纷赔偿调解承诺金及人民调解慈善救助金,助力调解工作提质增效,让调解机制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为基层善治提供“N”力量。创设至今,保证金制度共办理轻微刑事案件75起,缴纳保证金约821万元,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承诺金制度适用案件163起,缴纳金额7100余万元,有效消除双方当事人的信任问题;救助金共募集100余万元,办理案件11起,累计发放小额救助金10.3万元,实现救助效果的最大化。

      (二)拓展阵地重实效,实现调解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持续夯实市镇村+行业、专业、特色调解的“3+N ”联合调解网络体系,推动调解阵地百花齐放。激活“宗亲+调解”,推动宗亲力量协同参与。成立宗亲联合调解室,如洪濑镇开闽(四都)、丰州版筑、燕山等3个区域性宗亲调解室,武荣凌云、九牧联合调解室2个市级调解室。解锁“首席+调解”,推动首席力量赋能治理。探索将调解专家优质资源和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培育“首席金牌调解”品牌入驻市级综治中心,组建一支由省一级调解员、南安五星调解员等资深调解员在内的专家队伍,通过“常驻+轮驻”相结合的方式深耕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两个重大“责任田”。自成立以来,宗亲调解室、首席金牌调解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0件。

      (三)锻造队伍促成效,实现调解队伍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

      以提质效为目标,打造联动式培育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深入挖掘培育调解人才领域的优势潜能,借助媒体力量、以案例为支点进行调解实践推广,与高校合作制定调研参观、基地共建、实务课堂等“个性化”调解培训机制,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与宣传教育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2024年共与福建电视台直播帮帮团合作拍摄《调解有一套》8套调解案例,充分发挥调解和媒体的双重优势,为调解员们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迎接上海政法学院、福建警察学院等多所高校高频次调研,7月与上海政法学院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0月、11月赖世有局长受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邀请,为MPA师生授课2次。以强统筹为核心,打造全方位培育体系。依托南安市联合调解培训学院实施“全方位多维度”调解队伍培养计划,设立调解人才师资库、教学课题,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以集中培训、以会带训等多种形式分级分类开展培训,进一步优化调解队伍法律素养和调解技巧,以人民调解员素能提升推动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专业化。该学院已开设培训班110期,培训人数达6800余人次。

      三、砥砺韧劲,面向惠民利企最前沿,全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紧扣“需”字,找准需求点,推进普法入企有声有势

      组织引导公共法律服务团队实地走访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深入企业开展合规大讲堂、《企业法律风险防范62则》进企普法宣讲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法律问题,做到全市规上企业全覆盖、其他企业广延伸。2024年开展大讲堂42场次,开展“送法进企业”200余场次,解答企业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指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防范化解风险,助力法治民营经济建设。

      (二)紧扣“大”字,扩大覆盖面,推动利企措施有为有效

      开展主动审查,针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常态化审查监督,确保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2024年共审查各单位向市人民政府备案规范性文件20件,对规范性文件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均按照程序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及时予以纠正。强化社会监督,设立水暖协会、石材协会、九牧集团、福建大方睡眠科技有限公司、泛科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南安市远大卫生用品厂等6个企业行业协会执法监督联系点。畅通“三行对接”路径,将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复议机构等解纷资源效能叠加起来,将行政调解贯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全过程,强化“府院联动”,加强与法院、各行政单位的协调联动,通过案件协调、集中研判等方式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2024年累计召开行政争议协同联治中心联席会议11场,成功化解行政争议9件。

      (三)紧扣“实”字,压实责任感,助推法律服务有力有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时代福建“148”品牌创建为契机,着力打造“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实体、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全市429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保民生、促发展”的积极作用,深化一次性告知服务、证明事项承诺服务、容缺服务、延时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持续落实公证利企十条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全市共办理公证3214件,其中为民营企业创业优先办理公证95件,为省道215线南安段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23次公证服务。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受益面,逐步实现“应援尽援”。2024年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479件(刑事2112件,民事367件),解答群众来访、来电、网络法律咨询2004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2522.15万元,免收法律服务费用912.45万元。

      四、鼓足干劲,深入基层治理第一线,服务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一)齐抓共管加强安置帮教,规范人员服务管理

      建立专项行动工作督导制度。通过“重要部署+专项方案+督促指导”三管齐下的方式,开展5轮督导活动,全面推动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实落细。建立安置帮教工作业务培训机制。对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程序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业务指引并组织召开2轮业务培训。全面摸排刑满释放人员的生活现状及帮扶需求。将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工作纳入南安市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自入格以来全市已派发107391次走访任务。全市在册刑满释放人员共6250名,14类重点人员577人,“六失一偏”人员28人。联动职能部门,有效开展帮教。协调民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办理低保、减免学费等方式,落实帮扶举措。2024年来,全市累计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办理低保6人,就业培训33人,解决就业问题29人,帮助解决其他困难21人次。

      (二)多管齐下强化社区矫正,压紧监管教育职责

      夯实日常监管,筑牢监管防线。2024年全市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77人、解除社区矫正668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765人,其中缓刑727人、假释12人、暂外26人;每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适时抽查、走访,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数据比对,及时查处违规行为131起,审批佩戴电子定位装置19人次,审批外出612人次。购买专业服务,赋能教育帮扶。购买“矫教云”教育服务,规范推送法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动线上教育“加速度”;购买专业心理团队服务,常态化开展心理测评、风险排查,切实将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提供入矫心理测评454人次,心理排查61人次,对重点对象开展心理疏导27人次。发挥聚合效能,共享优势资源。推动“三基地”建设,挖掘优势资源。在石材、水暖、粮食等行业开展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创建,依托家风家训、法治文化公园等教育资源共建教育、公益活动实践基地,建成市级社区矫正基地50个。2024年创新所所联动,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开展教育活动73场次、就业培训10场次。

      (三)齐头并进深化普法宣传,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动构建各单位部门联合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2024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主题宣传活动4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8万多张(册),以“法治南安”微信公众号为龙头,组织各地各单位利用新媒体开展普法活动,推动指尖普法落到实处。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市共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4个,泉州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7个。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基层、农村、社区倾斜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长廊等普法阵地。建成法治文化阵地461个,其中村级法治阵地429个,镇级法治文化阵地26个,市级法治文化阵地6个。

     

     

     南安市司法局

      2025年3月28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