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7136-0101-2020-00291
    • 备注/文号:南农函〔2020〕164号
    • 发布机构:南安市农业农村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0-10-21
    关于南安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会期间第0309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10-22 08:52

    陈清南代表: 

      您提出的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闭会期间第0309号的建议收悉。现将我(单位)有关协办情况答复如下: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这是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致富能力提升了,才能实现持续增收拔穷根。我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造血”模式,不断巩固脱贫成效。 

      一、构建农业指导组,指导扶贫开发重点村发展特色农业。我局于2016年成立精准帮扶农业指导组,由局属各科、站、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不定期对我市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精准帮扶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帮助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畜禽生态养殖、果蔬、水稻绿色种植等扶贫开发项目。各乡镇(街道)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开展辖区内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二、培育产业强化支撑,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支持各乡镇(街道)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推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申报各项扶贫开发项目。努力帮助每个贫困户做到“三个一”(一块茶果菜园、一栏家禽家畜、一人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扶持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林下经济等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今年来共下达2020年各级产业扶贫资金2874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69户覆盖超过11000人。充分利用微信、南安海丝商报公益推送和顺丰速运、邮政快递等开展线上销售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拓宽销售渠道,确保贫困户农产品“产得出、卖得掉”。 

      三、完善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采取各级财政补贴,农户部分自缴的方式,我市与人保财险公司统一为部分农业生产(水稻种植、设施大棚、设施蛋鸡等)进行投保,逐步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四、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市扶贫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特色扶贫新模式,一是采取“创客空间+合作社+贫困户”的创业带动型模式。以向阳乡为例,引导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形成供种、种植、技术指导、收购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并借力三农创客空间,实行品牌、售价、物流及渠道“四统一”;二是“电商+渠道+贫困户”的电商助力型模式。发挥淘宝镇、淘宝村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举办电商培训、免费配送电脑和安装宽带、提供资讯服务、统一物流配货等方式,并引导扶贫开发重点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业态,让贫困户实现电商创业脱贫。三是“生态农业+旅游+贫困户”的就业拉动型模式。以眉山乡观山村为例,整合李功藏故居、“番仔楼”等丰富的古厝建筑资源,以及皇旗尖生态茶庄园,开辟出一条“观古厝、品茶香”文化旅游线路。 

      五、整合资源,加大贫困户资金扶持。一是采取“政府+金融+贫困户”的金融撬动型模式。通过政银联手,采取升级网点服务功能、推出“助力贷”“扶贫消费贷款”、聘用村级金融信息员等措施,强化金融扶贫渗透力,为贫困户提供金融“福利”。二是“资产+平台+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型模式。整合帮扶资金,以村委会名义入股专业合作社,并将部分股份无偿分配给在册贫困户,实行分红动态管理,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同时,针对失地农民易致贫返贫问题,充分利用回拨地政策,实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探索采用股份制形式,引导开发一些可持续经营的资产,解决集体经济和群众长期收益问题,共享发展成果。三是社会贤达的扶助力量。先后开展“百会帮百村”“万贤扶千户”等特色活动,累计筹集资金近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帮助困难群众提高“造血”能力。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精准扶贫的关心和支持,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分管领导:李辉辉 

      经办人员:黄文军 

      联系电话:15905933106  

        

      南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01021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