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在南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南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林荣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同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及2015年政府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支持、市政协参政议政的积极推动下,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创新发展系列年”活动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实体立市,较好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南安新一轮跨越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发展总体稳健、效益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5%,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位中逐年前移,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入选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市和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全国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五星级慈善城市”。
五年来,创新转型步伐加快、后劲增强。产业走向集群化、高端化,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76.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石材产业内涵提升,更显“世界石都”地位,水暖厨卫、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加快,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结构趋优、贡献增大,三产增加值占比提高1.8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应对危机、拼搏发展,新增亿元产值企业162家、上市企业6家、中国驰名商标19枚。科技促进发展的贡献增强,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五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活力释放。简政放权、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改革全面推进,金融改革、“民综”改革、土地管理、医药卫生等改革领域抓出新亮点。南商“回归”热潮涌动,“三维”对接成效明显,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达1754.6亿元。新批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化示范基地,累计自营出口60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石井港口岸获准对外开放,与台港澳经贸往来进一步深化拓展,开放、合作、共赢的效应持续增强。
五年来,城乡一体格局优化、魅力初显。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期25.3平方公里拓展至31.5平方公里,新区旧城联动发展,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市域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化实施,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产城融合效应日益凸显,城镇化率提高到56%。“美丽乡村”竞相绽放,农村发展面貌极大改善。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南石等5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交通网络化保持全国前列;电网、水利、通信领域投资分别达15.3亿元、22亿元、12.1亿元,新铺设LNG管道超200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年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保障夯实。本级财政民生相关支出累计达135.1亿元,年均增长1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5万元和1.68万元,是2010年的1.71倍和1.76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8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46万人。一中江北校区、体校新校区、妇幼保健院新院、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黄仲咸文化艺术中心、郑成功文化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等重大社会事业设施相继建成,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获评省级“平安先行市”。
各位代表,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走过的历程极不平凡,尤其在2015年,面对宏观环境严峻和要素紧缺的双重压力,全市上下以良好精神面貌主动适应新常态,持续深化“三比一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有为应对,收获弥足珍贵的发展成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8亿元、增长7.3%(预计数,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4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并居第56位。一年来的工作和成效体现在:
(一)坚持有为施策,力促经济平稳增长。增强投资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项目比落地攻坚行动,完善项目推进落实机制,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9.2亿元,195个项目建成投用(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2亿元、增长20%。大力开展“比招商、清闲地、促投资”竞赛活动,逐宗化解土地遗留问题,清理闲地1500多亩,拆违70.6万平方米,有效盘活项目用地空间。全年对接招商项目220个,总投资853.4亿元。增强要素的保障作用。持续扩容金融服务主体,优化财产抵(质)押登记管理,创新银企供应链合作,增强应急增信服务,全市信贷投放增加81.1亿元。获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7400多亩,新批林地1400多亩。协助企业招工2万余人。增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落实促进工业稳增长、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石材、水暖行业专项扶持措施,落实帮扶资金2.65亿元,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增强服务的助推作用。开展“问计企业、助力产业发展”金秋活动,选派765名干部挂钩服务规上企业,帮助解难题、拓市场、增效益。及时协调解决106家企业资金链问题,办理转续贷113亿元。“手拉手”引导对接产能35亿元。实现自营出口14.5亿美元,电商交易额超130亿元,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县市和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市。水暖泵阀交易会、石博会、农订会办展成效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后劲。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新获上级科技项目立项3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级创建知名品牌骨干企业10家,制(修)订标准9项,授权专利4948件,1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1个产品获“国际环保奖”。省人才强县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675人,新获评1个全国优秀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着力加速产业转型巩固优势。三个千亿产业集群规划深化实施,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奠基落地,海西石材城投入运营,阳光光伏发电系统并入国家电网,一批智能化高端卫浴项目顺利投产,获评全国水暖厨卫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立伯恩特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实施14个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额居泉州首位。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有效落实,新增亿元产值企业19家、股权挂牌企业2家。着力培育服务业创造增量。新增限额以上商业企业19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光机电贸展中心(一期)、中国水暖城(三期)建成投用,各类专业市场影响力居全国前列。盛辉物流、宏达物流投入运营,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6家。郑成功文化旅游区晋级国家3A级,A级景区数量居泉州市首位,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元、增长11.3%。文创、健康、休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机制体制活力激发。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2个撤并至29个。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三张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推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市级行政审批提速近70%,网上受理、办结事项占比达81%,获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百优”称号。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扎实推进,禽畜屠宰、职业卫生等监管职能整合优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全面公开,政府收支管理实现全口径预算,财政存量资金有效盘活。不动产统一登记有序实施,用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节约。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药品、耗材全部实施零差率改革。成为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市。
(四)坚持融合互动,市域统筹更趋协调。城市建设加快进展。“多规合一”试点扎实推进,城乡总规修编完成中间成果。国家篮球基地训练馆、政务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区安置房加快回迁,会展中心获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0.8亿元。南官公路如期竣工通车,纵三线省新至梅山段快速推进,江北大道入选泉州“十大最美道路”。中心城区逐步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整治、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卓有成效。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开。小城镇综合改革提速深化,5个试点镇完成项目投资86.8亿元,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晋身省级试点,与农发行建立首个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合作关系,获245亿元信贷额度支持。城镇宜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东溪流域因地制宜加快赶超发展,一批优美小镇、特色小镇风貌逐步显现。农村发展更显活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设施农业300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粮食储备完成扩容任务,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184个美丽乡村“两村一带”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乡村面貌更加整洁秀美。开工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提级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农村电网120公里,完成水利投资6.79亿元,农村基础条件更趋完善。实施精准扶贫,年度脱贫1.4万人。成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市)。
(五)坚持建管并重,生态环保成效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严格执行“河长制”,持续强化重点流域、跨境流域环境污染整治,扎实推进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国家试点,完成2条小流域“赛水质”整治任务,禁养区生猪养殖场(户)基本完成关闭,主要流域水质全优。强化工业污染整治,实施减排治理项目226个、节能项目15个,节能绩效考评蝉联泉州市首位。陶瓷业全面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新建LNG管网26公里,淘汰老旧黄标车1514辆,市区空气优良率达98%。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开工建设。推广采用PPP模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5公里。建设森林景观405亩,完成植树造林1.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万亩。
(六)坚持民生普惠,社会事业和谐进步。12件3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按时完成。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实施就业培训2.87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最低保障、“五保户”供养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政策一体化,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410元。被征海农民养老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2%,260名特困失能老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福利救助、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持续发展,侨捐社会公益连续22年超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402套、安居工程371户,完成石结构房屋改造年度任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布局优化,中心市区教育资源加快整合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通过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获评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成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卫计事业持续提升,市医院新院区完成选址,乡镇卫生院改造有序推进,新增床位280多张;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三医”联动效应渐显;计生“五大工程”惠及群众8.2万人次。文化惠民更加深入,举办凤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近10场、群众文化活动300多场,新增8个省级文明村镇;市非遗展示中心开工建设,大型高甲剧目《郑成功》公演圆满成功,广电新闻、档案管理、市志修编得到新提升;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全国青运会女篮U16赛事,国际赛场南安健儿捷报频传。社会治理持续创新。创新“七对接一保证”联合调解模式,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维稳应急处突机制不断完善,平安视频监控系统率先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四项指数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六五”普法圆满收官,村级换届率先完成。深化“双拥”共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其他各项事业均取得新进步。
(七)坚持“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持续反对“四风”、改进“四风”。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81件、政协提案26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启动公车制度改革,清理办公用房,政府系统“三公”经费压缩下降21.6%。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开展“办事难、办证难”专项整治,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强化政府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效能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历程,尤其是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点滴努力值得铭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南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驻南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南安发展建设的海内外乡亲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济新常态下,南安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对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重大产业项目不多,投资强度和亩产效益不高,集约用地还须加强,稳增长任务艰巨,“十二五”规划和2015年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发展方式亟需加快转变,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瓶颈突出,生态环保任务艰巨;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不强,北部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仍较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社会事业仍有欠账,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医难、因灾因病返贫等问题仍有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还有薄弱环节,影响安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增强,个别公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不作为、乱作为乃至腐败行为仍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要求及2016年政府工作安排
“十三五”是我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决胜期。提请大会审议的《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五次会议通过的建议,对今后五年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全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南安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南安。
《规划(草案)》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是:至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1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着力构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百姓生活富裕幸福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泉厦漳同城化合作前沿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顺应“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新计划经济”趋势,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结合“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设计与营销两端融合,以新消费需求和创新体验营销,引导供给侧改革调整,运用大数据分析指导生产和销售,促进产品结构、产业联盟、商业模式、供应链和物流链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链条整合、跨界协作,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让南安制造业更具竞争力、更富生命力。至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二是突出协调统筹,加快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围绕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适度超前地加快市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做强“双城”、发展“双轴”、打造“三带”,着力振兴北部,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小城镇组团,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65.4%。加快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村庄规划和村庄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做靓“美丽乡村”。三是突出生态优先,着力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加快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生态治理”工程,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水源、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倡导文明、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以循环、低碳、绿色为主导的生态发展体系,打造“清新南安”。四是突出开放先行,增创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围绕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探索开放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化与台港澳侨交流合作,推进“南安人经济”与南安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在全方位参与泉厦漳同城化、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中,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加快石井港口岸开发建设,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放大实体经济、载体平台、政府服务等优势,打造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新形态。五是突出民生共享,推进社会更加繁荣进步。围绕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优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构建更加积极的就业保障体系、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均等优质的医疗健康体系、多层次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回馈社会、扶贫济困激励措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民生事业共建共享,切实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计划实施重大项目316个、总投资3116.5亿元,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2016年是启动南安“十三五”跨越发展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各级经济会议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五次会议部署要求,突出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拓展发展空间、调优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发展活力、增进发展协调、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十三五”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面对经济下行严峻形势,我们须进一步振奋精神,自加压力,科学合理确定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新一轮发展需谋定而后动。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空间和生态保护等规划的融合,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完成市域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优势互补共进,因地制宜加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北部要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推进城镇组团“绿色崛起”。凸显北部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外侨亲众多等优势条件,引导城镇组团联动互补、一体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先行建成一批干线路网和沿溪生态景观工程,并结合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深挖“回归工程”潜力,在城镇组团间整合产业载体平台,合理布局商贸集市及产业发展空间,整合提升家居、纺织鞋服、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健康休闲和生态旅游产业,打造绿道产业带,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缩小发展差距,建成海西“绿色崛起”示范区。中部要突出产城互动重点,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拥江发展空间,发挥城市中心节点优势,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做大城市规模,吸附金融、展示、设计、体验营销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宜居环境,增强吸纳力,联动带动英仑、丰霞组团协同发展,与周边产业片区形成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格局,打造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南部要强化“小城市”方向,加快三镇同城一体发展。充分研究泉厦漳同城化及海港、空港建设为南翼新城带来的机遇,着力盘活空间资源、优化国土开发、推进生态修复,加强港城联动、产城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优化均等,增强承载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功能,切实将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打造泉厦漳同城化合作示范区。
(二)强化创新转型,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做强传统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三个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增强发展支撑。以延伸高端链条为导向推动产业提质增量。石材业要拓展工程装饰、集成房屋、创意石材等高端环节,抓好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石文化博物馆建设,巩固国际领军地位。水暖厨卫业要建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整体卫厨设备和智能卫浴集成项目,推进生产定制化、产品智能化和体验人性化。机械装备业要加快滨江基地(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项目。鞋服轻纺业要推广“快时尚”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名牌创建,拓展线上渠道,增强产业竞争力。光电信息业要拓展穿戴设备显示、LED照明、安防监控、新型元器件等领域,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以引导重整改造为重心增强龙头带动效应。落实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导行业龙头通过兼并重组、重整改造、上市运作,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引导企业深化改制、选准券商,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鼓励境外上市企业返程投资。以“泛家居”理念为引领打造跨界结盟生态圈。引导家居建材类关联行业跨界协作、组建联盟,推进“泛家居”产业研发设计、展示体验和终端营销链条的整合提升,利用产业基金模式设立产业用户数据中心、云端家居空间设计中心,在南安及北、上、广、深等地试点建设一批“泛家居”展示体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开展O2O、O2B、C2B、C2M、O2M等电商业务,采用模块化定制、群体调研定制和预售等模式,实现精准生产及销售。以多方协作推介为抓手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制定完善创品牌激励政策,拓展与华文传媒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企业参与、全媒体深入合作的国际化区域品牌培育机制,放大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融合效应。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深入开展制假售假专项整治行动。
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制定相应引导政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临港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对接阀门产业抱团回归,采用股份投资形式筹建阀门产业园。继续跟踪接洽汽车制造、锂电池、微电子、光热技术等项目。加快中民筑友绿色建筑科技园建设,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抓好消防器材贸易市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消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向阳、翔云、东田风电项目建设。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实施全方位创新计划。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行动、机器换工行动,抓好“数控一代”、“两化”融合应用示范,支持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水平。实施2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年度工业项目投资198亿元以上。增强创新平台功能。推进创新大厦科技公共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共享。深化产学研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机制。建好国家石材建陶、水暖洁具质检中心,主导或参与一批标准制(修)订。激发创业创新活力。设立创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深化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倡导人才分享创新收益机制。
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进79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出台电子商务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南安农商行网上金融服务平台、中国水暖城O2O平台运营、“世纪之村”农村电商平台发展做强,启动石材电商孵化器,规划建设南安电商产业园、成辉国际电商中心和顺丰物流全国首个CDC电商仓库,抓好汽贸城、闽都健康产业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促进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生产企业无缝对接。加快观音山物流基地、天地汇公路港、海西石材物流园、国际水暖物联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发展智能物流、供应链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现代业态。办好石博会、水暖泵阀交易会,加强会展中心运营,鼓励行业企业在中心城区举办商贸会展活动。力推“旅游+”跨界融合行动,强化旅游景区整合和品牌提升,加快黄巢山、天柱山、清境桃源、凤清等旅游项目建设,推出蔡氏古民居等一批旅游招商项目。发展汽车专业服务和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以及文体、休闲等消费新热点。
(三)强化基础支撑,增强发展承载功能
深化推进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年度重点建设项目168个,完成投资218.3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福厦客专、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泉三高速复线、南同高速公路、武荣大桥等项目落地,加快联十一线水头段、纵一线石井沿海外线(滨海大道)、贤林大道、科院路与厦门新机场对接线等项目进度,全力推进纵三线省新至梅山段、茂盛路、江滨南路全线贯通,全面启动省道307线提级改造、横八线金淘和洪濑过境线、创意大道(二期)康美至洪濑段、石井高速出口至水头沈海高速出口段路面改造工程,做快做实联三线和联十一线南安段、横九线杏莲至贵峰段、纵三线省新至溪美段和康美至丰州段、东英公路等项目前期,以及英仑、英翔、向乐、仑眉等“镇镇有干线”项目基础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构建内联外通、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结合城市景观、生态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东、西溪流域和水头安海湾全域整治提升工程,实施一批综合整治项目。加强港口口岸建设。加快石井港区一期填海工程,跟踪二期填海审批,抓好石井港16#—19#码头泊位以及港区集疏运道路建设,抓紧口岸联检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开放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晋江防洪工程、“七库联通”工程南安段等22个水利项目,推进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水利投资6.59亿元。加强城市综合管网建设。强化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新建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4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进度,继续推进LNG管网、自来水扩容建设。抓好6座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和农网改造工程。
(四)强化先行先试,激发改革开放活力
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案,深入梳理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精简办事程序。推广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应用,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设立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将服务延伸到基层。创新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项目会商筛选、前期提速机制,探索建立项目网上快速调处机制,强化前期指导、联审联批、联合踏勘,实行效能督查与动态协调同步跟进、全程跟踪,提高项目推进时效。深化金融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试点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及国际商业贷款。扩大农村增信服务公司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投向。拓展“民综”改革。深化“一照一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完善中介机构信用数据库,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PPP模式,拓宽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渠道。推进财政资金管理创新。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创新“拨改投”方式,抓好产业基金及子基金设立运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实体经济投资。探索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国企重组整合,加强南翼港区发展公司运作,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启动新一轮基准地价调整,探索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完善亩产效益评价机制,持续开展“清闲地”活动,加强批后监管,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争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其他领域改革。加快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区转型,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促进园区资源整合、资产明晰、资本盘活。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抓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后配套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广电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层次。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承接厦门自贸区溢出效应,争取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等试点政策平移,设立综合保税区。深化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争取设立国家级石材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出口新优势。发挥海外投资基金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并购投资、资源开发和产品营销。完善“海丝”双向投资贸易机制,支持开展“建材换农产品”等产品交换贸易形式,推动石材、水暖等产能“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招商选资实效。深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提升“三维”对接成效。发挥“南安人经济”优势,鼓励在外南商以产业基金等形式参与市域内项目建设、企业重整,大力推进项目、资本、人才回归。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化南台合作,推进现代农业、精密制造、双向旅游等产业对接,办好第四届郑成功文化节、第九届农订会,争取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对台客货运规模,增强南台合作效应。深化与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区经贸联系,进一步发挥侨资侨力作用。加强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友好城市交流,提升对外形象。
(五)强化区域统筹,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速中心城区建设更新。做细规划研究。健全城市空间规划体系,高质量编制景观、绿道网络、地下空间、公共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45.8亿元。集中力量推进新区“五大中心”建设,抓紧政务服务中心、南安商报大厦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建筑和服务功能配套。加快北山、河滨(二期)、柳湖、城西滨江片区等旧城片区改造,落实市区交通综合整治规划,重点抓好创意大道(一期)、新城大道、成功大道等道路建设,打通外二环路南段、柳中路、环西南路、柳湖南路等城市支路网,增设一批公共停车位,推进公共设施与片区改造同步建设,改善城区人居环境。统筹丰霞、英仑组团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做细省新商贸中心、仑苍新美片区、英都金英新城、丰州城隍片区改造、霞美综合市场等项目前期,拓展城市联动带动效应。实施精细管理。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机制化、常态化,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两违”治理和市容市貌整治,建好“数字城管”平台,推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新购置一批新能源公交车。开展城市绿化行动,加快城西湿地公园建设,实施一批主干道、街区公园景观提升和照明夜景工程。
加快南翼“小城市”试点建设。强化南翼新城规划、建设和管控,编制区域内外道路交通整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深化石井港后区、海峡科技生态城、水头荷泉片区控规编制。完善规划建设协调议事机制,统筹产业分工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民生一体保障,推行城市扁平化管理。按照“基础先行、‘新’‘旧’同步、配套齐备”要求,加快官桥福官街道立面改造、许林片区改造等项目,水头海联新城、水头中学迁建等项目,石井芦青商务区、滨海小区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专业市场,统筹推进市政配套和环境整治。
加快北部振兴跨越。深化实施东溪流域协调发展规划,发挥专项扶持资金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基础建设和民生保障力度,健全南北对接、山海协作、园区共建、飞地招商激励和利益共享机制。按照产业、商贸、城镇空间一体化统筹原则,加强梅罗九、诗淘码组团发展研究,编制康雪洪组团协调发展规划,同步抓好项目策划、生成和落地,并依托闽南科技学院优势发展校园经济,带动周边服务业提升,促进城镇组团互动发展。抓好雪峰开发区、码金山基地、洪都工业区、体育用品基地、水口回归创业园、北部电商创业园、金光工业区、报恩工业区等园区基础配套建设和招商运作,规划建设小商品食品专业市场、家俱专业市场,做强产业支撑。加快梅山芙蓉新城(二期)、罗东银河新城、洪濑御江墅府、诗山富贵华庭(二期)等镇区改造和商住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强核心城镇吸纳力和带动力。支持北部区域各乡镇,发挥山地、绿地、圣地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芳香产业、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红色旅游、宗教朝圣项目,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崛起。
(六)强化“三农”工作,改善农村发展面貌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加快5万吨储备粮中心库建设,完成种粮任务。扶持洪濑绿滢、码头天竺辣木、康美亚森等设施农业和果蔬基地建设,培育“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新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扶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网络、配送入户体系建设,促成中农批肉类进口加工贸易央企对接项目落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家、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30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眉山乡村旅游、翔云现代综合农业等项目建设,鼓励农耕休闲、水乡渔村、森林人家和清新客栈等业态发展。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实施“两村一带”工程,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抓好9个市级以上环境整治村、4个示范(宜居)村和1条景观带建设,打造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富得了农民的“活态”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危旧房、裸房改造,完成石结构房屋改造700万平方米以上。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三农”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世纪之村”创建南安“互联网+三农”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全国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试点成果。扶持向阳三农“互联网+”创客空间、乐峰飞云淘宝电商中心、洪梅梅溪电商培训中心等电商平台发展,引导农户参与电商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继续落实库区移民扶持政策。
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用好扶贫专项资金,加大5个重点乡镇、5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力度,支持薄弱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挥蓉中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作用,培训一批致富能人,带动脱贫致富。完成脱贫-1.6万人,造福搬迁250户以上。
(七)强化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深化污染治理。依法严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落实“河长制”,深化重点流域、跨境流域整治,抓好山美水库生态环保试点和小流域“赛水质”活动,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整治,抓好生猪等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强化大气、重金属、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源治理,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加强农田污染整治。
强化节能减排。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回收利用等10个节能改造项目,推广清洁能源替代,巩固建陶业LNG替代成果,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加快园区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深度治理。实施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推行排污权抵押、租赁制度,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修复建设。加快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完善东西溪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山体、水域、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抓好重点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完善一批城市慢道系统,构建“一湾、两溪、多节点”宜居宜游绿色生态体系。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以上、森林经营9400亩以上、水土治理4.5万亩以上、矿区生态恢复治理1800亩以上,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八)强化社会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8500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城镇职工“五险”提标扩面。继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等补助标准。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托底线、救急难”功能,实施居家养护、机构托养等12个助残项目。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保障房转换通道。办好11件3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加快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抓紧第五、第六中心小学和第三幼儿园等新建项目建设,推进“全面改薄”和城镇中小学扩容,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所、中小学46所,实现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技防系统建设及提升工程。强化师德师能建设,推进城乡教师有序流动。拓展企校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闽南科技学院、泉州师院诗山校区发展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扶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抓好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抓好群众健康事业。启动市医院新院区规划建设,抓紧滨海医院进度,全市新增床位400张以上。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指标体系。巩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提升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稳妥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加快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国家篮球基地训练馆建设,鼓励发展职业化俱乐部,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双丰收”。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水平。深入挖掘“海丝”文化资源,抓好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建立闽南建筑营造技艺数据库,建设非遗展示中心民间手工艺馆、泉州畲族史馆,让有形和无形的文物“活”起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争创国家一级文化馆。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做实做细市场准入、品牌指导和权益保护工作。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规划建设石文化创业园、诗山古建筑文化园、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创项目,注重文化与工业、科技、旅游等产业结合,支持“文化+”新业态发展。办好新闻、广播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项目化管理、精细化实施、绩效化考评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拓展提升村级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完善联合调解工作机制,落实信访“路线图”,健全初访分析机制,依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实施依法治市,启动“七五”普法,建设法治南安。迁建南安国家气象观测站,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机制。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程,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严查重罚违法行为。加强基层村组织干部培训,推进新型社区管理改革,解决新建小区居民户口迁移、就近入学等问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履行职能,抓好民族宗教、物价稳控、档案、方志等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动员、支前、海防、消防等工作,深化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南安正处在负重攀登、爬坡过坎阶段。面对复杂形势、繁重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更加务实、高效、勤廉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和服务南安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坚持政府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加快“十三五”规划实施,力促经济较快增长,在海丝先行区建设大局中走前列、争一流。坚持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前瞻研判,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在各领域开创发展新局面。坚持实干为先、重抓落实,聚精会神,充满激情,将南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更前。
全力营造优质便捷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对照国际国内先进营商环境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服务优化,厘清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等边界,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探索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开展实体经济降成本行动,推进“阳光减负”,强化企业挂钩帮扶制度,“一对一”个案会商、动态化解企业困难。完善分类考核、绩效评估机制,整合效能督查力量,高压治庸、治懒、治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服务能力。
自觉树立依法行政守纪律的良好形象。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严防“四风”反弹。把“两个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守住纪律底线。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结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落实政务公开,畅通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快公车制度改革,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效能问责,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催生新发展。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157万全市人民和350万海内外南安乡亲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昂斗志,奋发作为,在加快南安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上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