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8-06-16 08:15 阅读人数:1

2007年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安市统计局

(2008年4月)

  2007年,全市人民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深化年”为主题,扎实抓好“七个强化、七个着力”,较好地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1.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9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62亿元,增长15.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7.3%和32.1%,分别拉动GDP增长0.1、10.9和5.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636元,比上年增长14.2%。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略有调减,第二产业增势明显,第三产业有所调减,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5.8:60.6:33.6调整为5.7:61.0: 33.3。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涨幅高于去年2.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类价格上涨3.6%,菜类价格上涨4.4%,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21.0%;居住类价格上涨3.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4.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下降6.8%;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9%。

  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1.17万人和9190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快整合,新增3.8万个就业岗位、1.82万名城镇就业人员。引进外来工3.55万人,用工难问题有效缓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蟠龙工业园区荣获全国表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大项目支撑带动比较缺乏;民营企业机制体制创新亟需加快,“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层次亟待提升;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短腿”问题比较明显;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较重;社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领域仍有薄弱环节;财力的增长难以满足公共支出增长的需要,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一些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准备不足,落地速度不够快。

  二、农业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6.4万亩,比上年减少1.16万亩,下降2.0%;粮食总产量21.37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1.4%;水果产量7.6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茶叶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产量20.17万吨,增长3.5%;食用菌产量0.61万吨,增长8.9%;油料产量1.1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2.2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2.1万亩,增长138.6%。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万亩,下降50.0%。商品材产量2.48万立方米,下降2.8%。

  畜牧业:全年肉蛋奶总产量8.11万吨,比上年增长7.9%,其中,肉类总产量7.03万吨,增长8.7%;禽蛋0.86万吨,增长2.4%;肉猪出栏数68.8万头,增长9.9%,年末生猪存栏数37.6万头,增长9.9%。

  渔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51万吨,增长4.1%;海水产品产量5.28万吨,增长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工业总产值达575.95亿元,比增2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03.6亿元,比增28.7%,占工业总产值的70.08%,占比提高1.76个百分点;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户均值5235.2万元,比2006年的户均值4267.2万元增加了968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72.3亿元,比增8.0%。

  规模工业十大行业中,石材行业仍起到主导的作用,占全部产值的三分之一;六大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四大培育新兴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产值和企业数仍比较少。其中:石材陶瓷行业产值130.8亿元,占全部产值的32.4%,比增41.7%;机械汽配行业产值61.27亿元,占全部产值的15.18%,比增27.4%;纺织鞋服行业产值53.99亿元,占全部产值的13.38%,比增28.8%;水暖阀门行业产值43.34亿元,占全部产值的10.74%,比增31.0%。我市共有辅导上市的企业共21家,产值92.67亿元,比增34.68%,占全部产值的22.96%,平均每个企业产值4.4亿元,成为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长的领头军;重点企业共有37家,产值159.37亿元,比增28.8%,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8.1%,平均每个企业产值4.3亿元,在工业运行过程中起到很大的龙头作用;大中型企业共有48家,产值171.14亿元,比增29.82%,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2.4%,平均每个企业产值3.6亿元。

  “两金”占比有所下降但总额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净额(两金)达70.5亿元,同比增长20.5%,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为48.67,同比下降1.52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38.55亿元,同比增长9.18 %,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26.6%,下降了18.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额为31.95亿元,同比增长37.85%,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22.06%,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两金占用有所下降表明资金运转加快,企业效益明显上升,银根收紧效应逐步显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13%,同比上升23.19个百分点。在综合指数的七项考核指标中:一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113615元/人,同比增加25738元/人,增长29.3%;二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四个指标全部上升,即总资产贡献率15.32%、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4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5.43%、同比提高9.8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77%、同比上升了2.26个百分点;三是反映企业资金运作的指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74次,同比加快0.26次;四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43.61%、同比上升了0.76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59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全市资质企业36家,从业人员11153人,比去年多1604人;房屋建筑面积294.65万平方米,增长44.7%,其中竣工产值11.84亿元,占63.9 %,竣工面积97万平方米,占施工面积的32.9%,其中教科文卫竣工产值0.90亿元,面积11.41万平方米,厂房仓库28.25万平方米,产值1.69亿元;住宅44.18万平方米,产值4.02亿元;商业用房1万平方米,产值0.9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8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其中,城镇项目投资43.36亿元,增长68.9%;房地产开发投资11.33亿元,增长58.8%;农村投资17.89亿元,增长7.4%。

  重点投资项目62个完成投资额27.95亿元,比增67.7%;重点项目投资占工业以外投资额的72.2%,工业项目投资240个,完成投资33.88亿元,比增51.9%;其中:工业重点项目162个,开工项目121个,开工率只有74.7%,完成投资额19.8亿元,比增37.2%;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占工业类投资的58.4%。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的投资额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65.8%,显示投资重点突出。一区八大基地五大市场总投入26.66亿元,比增103%,为今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房地产业后劲足,发展前景看好。一是资质内企业的房地产业实现投资11.33亿元,比增58.8%,其中建筑工程投资9.21亿元,土地及其他费用1.99亿元,投资呈现旺盛的势头。从工程用途分为:住宅6.82亿元,其中经济适用房0.50亿元,其他3.90亿元。从资金来源看: 国内银行贷款3.50亿元,自筹资金6.62亿元,定金预收款、个人按揭等款2.66亿元。二是从资质内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情况看:新房销售总额9.46亿元,住宅销售额8.05亿元,比去年增长146.2%,其中期房销售7.49亿元,现房0.56亿元;商业用房销售1.28亿元,其中期房销售1.16亿元,销售总面积28.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024套,面积27.05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获省政府批准,新市民中心等11个详细规划和沿海、中部2个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中等城市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东进北拓、西连南疏步伐加快,省道308线拓改和江北大道建设扎实推进,企业总部商务区首期7个项目全面开工,新市民中心区域和国家篮球训练基地区域正式奠基,江北大道美林段、外二环路和柳美北路建成通车,美林中心、河滨、柳南等片区改造加快进展,城市框架进一步打开。市政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柳东护岸等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城南组团污水管网基本建成,LNG管网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南和城北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得到加强。武荣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开园,拦河坝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亲水景观初步显现。成功街立面改造、城市人行道改建和夜景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00万元,中心城区新增园林绿地34万平方米。内沟河整治基本完成,第一市场综合整治和市区污染型企业搬迁加快实施。

  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文化先导型等六种特色创建类型,官桥镇内厝村成为全省首个“中国十佳小康村”,康美镇兰田村、东田镇湖山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井、仑苍、蓬华、向阳、英都等乡镇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五、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70亿元,增长 14.6%;增长幅度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5.94亿元,增长15.1%;住宿餐饮业8.07亿元,增长14.6%。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的批发零售额20.66亿元,增长13.9%;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的住宿餐饮业实现0.88亿元,增长8.7%。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继续沿着高速、平稳增长的良性轨道运行。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数70个,总投资额3.38亿元,增长21.4%,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12.5%,完成泉州下达年计划的139.9%,完成本市计划的92.3%;外商实际到资报表口径完成1.36亿美元,增长33.3%,完成年计划的87.9%;验资口径完成0.71亿美元,增长34.2%,完成年计划的101.3%;实现自营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3.81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35%,比去年同期增长20.0%。出口总值持续、稳定增加。全市完成对外出口商品总额109.75亿元,增长2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4.38亿元,增长29.9%,占全部产值的23.38%。石材陶瓷业出口产值43.00亿元占全部出口的45.6%;纺织鞋服业出口产值17.91亿元,占全部出口的18.98%;水暖阀门出口产值9.6亿元,占全部出口的10.2%;机械汽配出口产值6.4亿元,占全部出口的6.8%。出口石材行业占全部出口的45.6%,几乎一半。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全市公路总长度为2632.1公里,其中:国道38.4公里、省道127.6公里、县道340.4公里、乡村道路2125.8公里;高速公路13.1公里;铁路33.7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15.4万吨,比上年增长24.8%。

  全社会货运量2797万吨,比增31.0%,其中航运量1031.66万吨,比增41.5%;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9.08亿吨公里,比增24.5%,其中航运周转量147.29亿吨公里,比增24.1%;全社会客运量1218.05万人次,比增3.4%,其中:直航金门客运量4.73万人次,比增210.8%;全社会客运周转量7.29亿人公里,比增3.7%,其中:直航金门客运周转量172.51万人公里,比增210.8%。

  邮电: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9亿元,增长6.2%;电信业务收入9.01亿元,增长13.6%。移动电话客户容量250万部,移动电话总数65万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8.9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5.40万户。

  旅游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旅游资源盘活力度加大,蔡氏古民居获“福建最美乡村”称号。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8万人次,增长11.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财政总收入22.59亿元,增长22.1%,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分别完成9.75亿元、6.51亿元、2.40亿元,各占财政总收入的43.2%、28.8%、10.6%。税性收入占比95.0%,反映财政收入质量高,效益好。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29亿元,增长25.1%,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15.30亿元,同比增长43.0%,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工业商业金融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支出增长幅度均在40%以上,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8亿元,增幅达到1012.0%,显示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力度。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177.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8%。其中,短期贷款150.19亿元,工业贷款70.51亿元;中长期贷款24.6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11.0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74.10亿元,现金支出1296.68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2.57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新招收学前三年幼儿16126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3%;小学新生17898人,入学率达99.9%,其中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初一新生29095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率达98.45%;高一新生11916人,中职新生3316人,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率为78.62%;镇村两级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培训1467期参训人数11.4万多人次,教学质量上新水平。高考上专科线人数9951人上线率72.05%;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子科竞赛22人获省级一等级,全市职校毕业生2390人,职业技术培训结业生8316人,推荐就业率达96.3%。免除172403名农村义务教育免除杂费、困难学生“两免一补”1553人,寄宿生伙食补贴2651人,投入3650万元。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教科书、学杂费9.2万元,受益500名学生,中专职校困难生助学金345万元;投入教育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0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3850万元,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成功初级中学、东方学校、实小分校建成投入使用,5所寄宿制小学建设顺利,财政教学仪器专项经费400万元,新增计算机520台,多媒体教室32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接纳51期2.1万名学生参加实践;为22818名外来工子女提供平等就学机会。

  科技: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2家;泉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引进博士后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16人;新增国家实验室认证企业1家;新增泉州级行业技术中心4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增泉州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泉州市科学技术奖9项;国际注册商标商号5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授权专利255项;新增驰名商标32枚,免检产品2件,著名商标17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2.8%。财政性资金投入科技的1318万元,比增25.4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话剧小品《步步高》获国家群星奖,英都拔拔灯等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在全省首创“文化低保”工程,成功举办第十届南音大会唱,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首期选择77个村居(社区)作为文化低保创建村,选择16个村居(社区)作为市级创建文范村,推行市级帮建,建立传栏、电影免费放映点、每月一场免费电影、赠送电脑;部门共建送智力、资金、技术;社会损建资金300多万元。列入低保对象2271人,通过宣传、结对带动、鼓励参与,促进社会和谐。全市133家网吧安装“全球眼”设备,网吧终端安装先锋A6经营管理软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全市网吧进行有效管理。

  卫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1.5万人,人均住院补贴为1014元,大病统筹得到落实;慰问病灾户65户,发放慰问金3.25万元,发放慈善门诊卡290张;发放城乡医疗救助对象53人,救助金3.67万元,康复院异地建设投入使用。“五老”医疗补助6.10万元。

  体育:全国农运会承办项目进展顺利,参加泉州市第八届运动会名列金牌榜第一名,成功举办第七届郑成功杯国际男子篮球赛,竞技体育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4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9.99%。人口出生率为10.6‰,死亡率为5.3‰,自然增长率为5.3‰。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0.6%。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9元,同比增加1949元,增长14.7%,增幅创十年来新高。其主要特点:一是工薪收入人均11442.70元,增长9.8%,占可支配收入的75.4%,拉动7.7个百分点;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人员06年7月起增资部分于07年1月份补发到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招工难而提高工资和补贴等形成的。二是经营净收入2217.12元,增长25.6%,拉升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三是财产性投资收入623.67元,同比增长49.6%,主要是租金、股息和红利收入。四是转移性收入2152.35元,同比增长24.1%,主要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达1409.73元,同比增长66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47元,同比增长12.3%,其主要特点:一是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4607元,占63.6%,同比增长11.9%,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1.9%,拉动7.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和建设项目工程投资规模的扩大,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农民在乡镇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3252元,同比增长12.7%。二是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2219元,同比增长13.6%,由于经济繁荣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非生产性人均纯收入421元,同比增长9.6%。

  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参保3.2万人。农村住房保险全面实施,受益群众达32.75万户。城乡低保进一步扩面、提标,低保对象达1.5万人,投入低保资金1118.5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参合人数71.5万人,人均住院补偿1014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十二、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一是加快电镀集控区动工建设;二是加大污水管网投入,首期污水处理顺利投入运行;基本建成旧市区和省道308沿线 13.5KM 污水主干道 20KM ,新建敷设至四黄村 12KM ,污水管道污水提升泵站2座;推进12个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三是加速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进程,垃圾中转站新建1座,改建3座;1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快推进。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5个乡镇、62个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家肥沼气应用建设项目2466个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同比降削减13.27%;化学需氧量同比净削减1.7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27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成“十一五”生态建设规划并着手实施。

  环境保护:投入环保项目资金6亿元,集控区动工建设,丰州、美林一级水源保护区整治任务如期完成,近海水域8个污染整治项目全部建成并居泉州市各县市区考评第一名,全市停电停产整治397家违法排污企业,关闭128家污染企业。新增一批化工、造纸循环经济项目,国能、莱特利用石粉生产新型建材项目建成投产,滨海石材产业基地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